脚轮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脚轮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地名记忆百源庵和百源川池写不尽我的80载岁月《资讯》

发布时间:2020-11-20 17:02:42 阅读: 来源:脚轮厂家

携手市文联 共述乡愁记忆

闽南网3月17日讯 望得见青山,看得见绿水,记得住乡愁。从2015年12月4日起,本报推出“守望乡愁”记忆系列策划报道。现在,这个系列升级啦,由泉州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联手本报共同主办,将邀请更多知名作家、本土文学爱好者共同创作,也欢迎您继续和我们分享您的乡愁记忆。

“守望乡愁”系列,陆续推出了《地名记忆》《两岸记忆》《年味记忆》《返乡记忆》《家族记忆》等,我们以记者走访、读者口述、文人及读者投稿的方式,整理收集泉州故事。其中“地名记忆 守望乡愁”系列基本保持每周四期,读者投稿踊跃,生动诠释了泉州地名。

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文联主席许旭明曾建议,希望通过地名故事让人们记住乡愁,还可以多介绍一些本地历史沿革,挖掘本地人文精神。与泉州市文联共同主办,可以发动作家一起来书写地名,叙述乡愁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家还可以联系群众,积累创作素材。创作角度可以以小见大,通过散文、诗歌、小说等不同题材形式,唤起海内外泉州人共同的乡愁记忆,也使得海都报“地名记忆 守望乡愁”栏目更具吸引力。今年年初召开的泉州“两会”上,中国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递交《保护泉州古地名,保留名城千年历史》的集体提案。提案建议泉州梳理老地名并建档,多种举措传承家乡地名。

我们刊登过泉州文学界名人蔡芳本、郑剑文等作家的文章。昨天,出差在外的泉州市作协主席戴冠青表示,她本人也关注并创作过泉州街巷系列的文章,今后也将积极参与“守望乡愁”记忆系列的报道。

经市委宣传部同意,栏目与泉州市文联联手主办后,市文联将为栏目规划发展,以及内容创作方面予以支持。欢迎读者们共同为今后的创作沙龙、文学采风出谋划策。(海都记者 吴月芳 夏鹏程)

熟悉的地方 风景更有味

老泉州人应该都领略过百源川池的“荷池”风姿吧?

对这片荷池更熟的人,比如林镇汉老伯,还能侃侃而谈聊起由百源庵易名的铜佛寺,百源施医赠药局的开办,寄锡弘法的弘一法师,莫名被拆的魁星楼……

熟悉的地方,有风景,更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沉淀。

地名记忆,以下是我们的四种联系方式:电子版稿件请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@qq.com;手写版请在文末留下联系电话平邮寄送至: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海峡都市报编辑部;口述、推荐地名,请拨95060;微信咨询请关注公众号“花巷”。

扫码关注“花巷”

读者来稿不代表本报立场和态度,如果您有争议或共鸣,也请通过以上四种方式联系我们。

百源庵和百源川池 写不尽我的80载岁月

林镇汉

我今年80岁了,小时候经常结伴在孔子庙及百源一带嬉戏玩耍,儿时的记忆仍历历在目。

古时泉州旧城有三十六铺,百源隶属“三教铺”。百源川池原是一个狭长的小水潭,北面窄,南面稍宽,但它是古城八卦沟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。当时池中并无任何亭阁水榭,唯见满池翠绿的荷叶,粉红的荷花繁星般点缀,煞是好看。

我曾藏有一张旧照片,时间是癸卯(公元1963)年闰四月,画面中人物是百源庵里的两位僧人:妙戒与妙达法师,背景是百源庵,照片显示他们身后的荷池并不大(右图)。

百源庵在池西畔,此庵始建何时已无从考证,但明万历四十七年(公元1573年)前的《泉州府志》就载有“百源庵”。之后,于清顺治年间铸造铜佛16尊供奉庵中,此庵因此名扬遐迩,清乾隆年间重修庙宇遂易名《铜佛寺》。

当时,该寺规模颇大,占地面积4.3亩,三宝大殿居中,其后有三开间的祖师殿及东西厢各两排护厝,共有禅房21间;而大殿前的庭院相传系早年天王殿遗址,后辟为该寺的菜园及大片番薯园,此园一直延伸至如今的百源新村。

铜佛寺一灯相续,佛光普照。1949年性愿法师在此创办觉华佛学苑、佛教义诊药局、百源施医赠药局,此局延续至1956年停办。我曾收藏有此药局照片,也算是个记忆吧(下图)。

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弘一法师来寺寄锡弘法,亲手题书匾额《铜佛古寺》,并亲书柱联:“戒是无上菩提本,佛为一切智慧灯”;“勤修清净波罗蜜,恒不忘失菩提心”;“具此普贤最性愿,速见如来无量光”等,分别署名弘一、一音、月音。这些珍贵文物至今犹存。

附近有一退休老人德伯,时常提起他向弘一法师求字的往事,当年法师在铜佛寺住锡时对求字的信众总是来者不拒,有求必题,因此民间至今仍存有不少弘一法师墨宝。

经数度重建,铜佛寺已旧貌换新颜,不仅在后落盖起了双层楼阁式歇山顶的弥陀阁及禅房,还在临街修筑了山门,古寺格局日渐完整。

铜佛寺位于市中心,与华侨大厦隔街相望,近年来,香火日趋鼎盛,来此观瞻参拜的海内外游客信士络绎不绝,在繁华的十字路口,红砖黄瓦飞檐翘脊的古寺格外醒目,于翠荫掩映中愈显气势非凡,威严端庄。铜佛古寺不失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。

百源川池于上世纪60年代末扩建,拆去铜佛寺东边两排护厝及菜地,将池扩大至目前的规模,面积约13亩,并在池中建一座八角亭。

当时明伦堂附近有一座“魁星楼”,我想这魁星楼该是旧时府文庙的配套建筑吧,该楼址正在我就读的学府晋江一中(泉州五中前身)对面,因此学生时代就时常在此楼周边的参天古榕下流连散心。这雄伟的魁星楼建筑风格奇特,尤其是顶层的八角攒尖。但不知何故(要盖华侨大厦?或是其他什么原因?)魁星楼竟被拆了,为了保留这珍贵文物,即将其顶层的八角攒尖移建,成为百源川池的池中亭,为此池增光添彩,此后又筑有石构曲桥与池沿相连,形成通道,此时百源的景观焕然一新,周边垂柳荫映,景色宜人。

回首往事,我浮想联翩,对着这水面空荡荡的池子突发奇想,若借其一隅,依然种植些许荷花,还其“荷池”美称,岂不妙哉!(原文有删减)

复方丹参片的功效及作用

硫酸镁注射液的功效及作用

地高辛片的功效及作用